习德苑大文化
漫谈禅文化
发布日期:2017-12-14 19:49:03

一,禅与生活

  人整天忙碌,为的是生活,为的是图己此身的温饱,可是这个“身”是什么?这种问题,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,人们辛苦地奔波,饱暖之外,又要求种种物欲。物质可以丰富生活,却也常会枯萎心灵;口腹之欲满足了,却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。人们的日常生活,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。善恶是非的标准,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,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;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,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,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,这是现代人类的悲剧。事实上,人们已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,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,社会哲学家提出了改良的方案,虽有部分改善,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,似乎仍无法完全解决。

  

禅,这个神妙的东西,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,则活泼自然,不受欲念牵累,到处充满着生命力,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的萎靡。

  

  禅并不是放弃生活上的情趣,确切的说,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,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。一样的穿衣,一样的吃饭,有了禅,便能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,但尽凡心,别无圣解”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,赵州回答他说:“吃茶去!”吃饭、洗钵、洒扫,无非是道,若能会得,当下即得解脱,何须另外用功?迷者口念,智者心行,向上一路,是圣凡相通的。


  禅,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,禅,是改善我们生活的,有了禅,就坐拥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生活!


  二,禅与自然

  禅,是自然而然,与大自然同在,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。什么是道?“云在青天水在瓶”、“青青翠竹,无非般若;郁郁黄花,皆是妙谛”。用慧眼来看,大地万物皆是禅机,未悟道前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悟道后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,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,和我一体,任我取用,物我合一,相入无碍,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。


  “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;山中无日月,寒尽不知年”,随地觅取,都是禅;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,深不可测、高不可攀,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,其实,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,不假外求,自然中到处充斥,俯拾即得。


今天的人类,与自然站在对立的地位,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,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,日常生活的一切,靠人为的机械操纵,而渐渐走向僵化、机械化。这样生活下去,怎能感到和谐,怎能不产生空虚,而感到烦忧痛苦呢?“禅”就如山中的清泉,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;禅,如天上的白云,任运逍遥,不滞不碍。

 

三、禅的实践

禅诗有云:“达摩西来一字无,全凭心地用功夫;若要纸上谈人我,笔影蘸干洞庭湖。”禅是须要去实践的,而不是在嘴上谈论的,古代禅师的棒喝,是在教禅;禅者的扬眉瞬目,是在论禅;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是在参禅;赵州八十行脚,是在修禅。这些典型,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。


禅,不是口上说,不是心里思,不是意中想,而是这一切的完全放下。那时候的境界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,好比吾人饮水,自知冷暖。实证所得到的禅意,好比十五皎洁无亏的月亮,通体光明。用疑心参禅,用体会参禅,用问道参禅,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。吾人于世间生活,其实均在矛盾妄想之中,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,如能明白洞水逆流,那即是平常显现,千疑万问,倒不如持有一颗平常心。


总之,流动的溪水,是禅的音声;青青的杨柳,是禅的颜色;莲花的心蕊,是禅的心。禅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,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。可以说,一屈指,一拂袖,上座下座,无一不是禅。

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意见反馈
版权就是:版权归习德苑所有 联系地址:长春市二道区荣光路189号 联系电话:0431 - 85156888